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国家禁毒委员会网站 微信 微博
寻找重塑幸福人生的源泉——婚姻家庭专家帮教戒毒人员掠影
2015-03-16 17:27:28  来源: 中国禁毒网
【字号 】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吸毒只是我生命中的曾经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感谢所里组织的活动,经过与女儿的一番长谈,我相信等她长大后一定会接受我这个曾经不完美的父亲。”近期,江苏省东海强制隔离戒毒所邀请中国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吴东辉老师,为20名新入所的戒毒人员举办以“爱在我家,幸福人生”主题的生命成长工作坊。活动中,他们邀请助教老师扮演女儿的角色,和戒毒人员一起排演心理剧。排演结束后,参加演出的戒毒人员沈某通过在剧中与女儿对话,重新树立彻底戒除毒瘾的信心与决心。

    家庭在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原生家庭错位的不良影响、坚定戒毒信念,省东海戒毒所以家庭治疗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心理戒治的新思路。

    寻找爱的连结

    活动开始,他们首先引导戒毒人员逐一表达目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以戒毒人员赵某的家庭问题为例,引导现场的戒毒人员互动,通过角色扮演和家庭雕塑等方法,重现赵某的原生家庭状态。赵某表示,当时正是因为无法在家庭中体会到爱,才会在纠结与矛盾中,受到朋友的诱惑,从而沾染了毒瘾。其他戒毒人员也表示仿佛看到自己初次吸毒时彷徨的影子。

    听完大家的叙述,指导老师总结概况后指出,虽然内容各异,但都与在面临问题时却无法从家庭找到“连结”有关,无法得到家人的关爱与接纳,而吸毒正好满足了他们当时的这一心理渴求。吴东辉告诉戒毒人员: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存在着“瘾”这一特质。不同的是,你们只是一味沉浸在吸毒这一消极的“瘾”中,不懂得还有读书、运动、做公益等积极的“瘾”。要想成功戒除毒瘾,就必须回到原生家庭,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根,重新寻找爱的连结。完成原生家庭回溯后,不但可以彻底戒除毒瘾,更可提升自我的内在价值。

    重拾自我认同

    因为吸毒,戒毒人员与其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种隔阂,有的甚至破坏了家庭的亲密关系。

    在活动之初,戒毒人员沈某表示:自己十分在意别人对“吸毒者”的评价和看法,更害怕年幼的女儿知道自己曾经吸毒的事实,但又不知该如何面对女儿,甚至想永远向女儿隐瞒这个事实。对此,吴东辉让助教老师扮演女儿,和沈某一起排演心理剧,呈现30年后的父女对话场景。心理剧结束后,沈某满含热泪地说:“当初我选择吸毒,成为一名‘吸毒者’。但那只是我生命中的曾经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没有人是完美的。我决定不再隐瞒我曾经吸毒的事实,相信她也一定会接受我这个曾经不完美的父亲。”

    随后,吴东辉通过家庭系统排列,帮助沈某重新梳理与家庭成员间的位置和亲密关系,引起了其他戒毒人员的共鸣,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认识误区,学会接受“戒毒者”的身份,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重拾自我认同。

    破解复吸魔咒

    在戒治毒瘾的过程中,戒毒和复吸永远是相互联系且不可回避的一对词汇。

    戒毒人员蒋某已先后3次被强制戒毒,反反复复的吸毒戒毒经历已经浇灭了他最初的戒毒热情和信念,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无助。吴东辉结合脑神经科学知识,对复吸做了通俗的解释。他告诉戒毒人员:之所以有的人会在戒毒后出现复吸,主要是因为他们陷入“我是吸毒者,想戒毒但怕被人知道而瞧不起我”到“这让我很苦恼很无助,只能用吸毒来摆脱”的思维怪圈。同时引导戒毒人员学会用冥想技术寻找真相,突破思维怪圈。

    体验结束后,蒋某表示:“以前面对毒品,心里越是反复念叨不能吸毒,结果越是会犯下错误。现在我明白了,单纯的否定反而会刺激大脑强化自己的行为。我想,当我再次面对毒品时,会从内心深处去正视它,听从心的召唤,用实际行动打破毒品的诱惑。”

    展望美好未来

    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戒毒人员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吴东辉在肯定他们积极表现的同时,告诫他们在未来的戒毒之旅中,不仅要想好怎么办,还要考虑该做什么,把戒毒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他同时还设定了一系列特殊场景,还原在家庭、亲情等关系出现问题时毒品再次袭来的场景,并邀请部分戒毒人员参与,由他结合戒毒人员的表现,给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在分享环节,戒毒人员纷纷登台述说学习感悟。戒毒人员符某说:“最初我是带着如何与家人相处的疑问来到这里。经过两天的学习,我理解了很多,也清楚了未来该怎么做。我会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戒毒成功,希望大家用掌声为我们的未来喝彩。”(通讯员 苏公瑾)

责任编辑: 孙凡
 图片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