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 曾给毒贩保驾护航的领事馆

2015年05月04日 15:33:43 来源: 海峡导报

  离钢琴码头很近,离海很近。

  拾阶而上,一座小山坡,鼓浪屿鹿礁路14号、16号,原英国驻厦领事馆就在这。

  这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栋。曾经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从鸦片战争后,在鼓浪屿曾坐拥好几处领事公馆。不过,沧桑已过,洋楼也被雨打风吹去,有的被火烧毁,有的已不复存在。

  几十年前重建的那栋洋楼,在不少专家眼里,也已大不相同。

  名片

  原英国领事馆地址:鹿礁路14号、漳州路5号、田尾路6号。历史:英国建筑师设计,极似欧陆乡间别墅。

  英国府邸风,有壁炉有拼木地板

  鹿礁路14号,典型的英国式府邸风格小楼,精美华丽。

  站在二楼,听得见海浪声。视野极好,目光所及之处,有对面的厦门岛、鹭江道,还有不远处的郑成功雕像。只是,170多年前,鼓浪屿还没有郑成功雕像。

  这就是原英国驻厦领事馆。砖木结构,花岗岩墙基,坐西南朝东北,庭院位于楼后。文史专家彭一万说,这栋楼由英国的建筑师设计,建筑面积有616平方米,布局灵活而自由,地上主楼二层,配楼一层,地下一层,沿中轴线左右对称。

  清水红砖的外墙,建材本身的质地纹理一览无余,强调出红砖与花岗岩色彩的质感对比。墙上有长方形、圆拱形两种百叶窗,用红砖、白石的不同组砌方式,对檐口、角墙、窗楣、门楣等部位,精加缀饰,柱式自由,追求对称。落地门窗,均配百叶调节阳光,挡避风沙,屋内还有壁炉、拼木地板。

  有“大领事”,还有“小领事”

  “英国驻厦领事馆,是近代西方列强在厦门最早的领事馆。”彭一万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军占领厦门,进入鼓浪屿。1843年11月,英国政府就派舰长纪里布担任驻厦首任领事,苏里文任副领事。清道光、咸丰两朝的《筹办夷务始末》,都有文献记载他们在鼓浪屿租用民房的事。

  1844年11月,阿礼国继任,在鹿礁顶建了座办公楼,就是现在的鹿礁路14号;在漳州路临海崖建了座公馆,就是现在的漳州路5号。这两组建筑,极似欧陆乡间别墅,壁炉和烟囱完全一致,楼房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公馆拱券连廊,大厅、居室颇西欧化。彼时,人称“大领事”。

  那时,英国领事住在鼓浪屿,却一直强占厦门岛的兴泉永道衙署办公。一直过了20多年,英国才归还兴泉永道衙署,搬到鼓浪屿办公。1870年,英国在田尾路6号又建了座领事公馆,时称“小领事”。

  曾着火受损,曾变成度假旅馆

  “1939年4月3日,英国驻厦领事馆升格,成为总领事馆,曾代领过意大利、丹麦、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的领事。这个馆常年雇用3名华人职员,翻译员、打字员和汉文抄写员。翻译员经常与领事接触,有时还代理领事检验英商进出口船只。”彭一万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领事馆被日军封闭。二战结束后复办,1949年又停办。彭一万数了数,从1843年至1949年,这106年间,英国一共派出了29人次领事到厦门。

  英国领事馆,范围很大,岛上的多处公馆在百年多的风霜雪雨中,历经坎坷。“小领事”楼已经不在了,而“大领事”楼,也曾着火有所损坏,一度变成度假旅馆,还有钱币博物馆。

  1998年,外交部在旧址仿原楼风格重建“大领事”楼。但在许多专家眼里,新楼已经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直到今年“搬家”前,鼓浪屿管委会就在“大领事”楼里办公。

  领事馆曾给鸦片贩子保驾护航

  “在外国势力侵入中国的过程中,领事是急先锋。”彭一万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正式开埠。以英国籍船舶为主的各国船舶,纷至沓来,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商人纷纷到厦门设立贸易机构。其中,英国洋行就有16家,英国鸦片贩子将鸦片大量运到厦门销售,牟取暴利。

  厦门既是通商口岸,也成为外国人入出境、中国人对外移民及回国的主要港口。“英国最早在厦门设立领事馆,首任领事纪里布极力保护英国商人的利益。继任领事阿礼国由于侵略有功,一直受到英国外交部的重用,先后在厦门、福州、上海、广州等地担任领事,后来还当过驻华、驻日公使。后任的一些领事,也为掠卖华工使尽力气。”彭一万说。

  1877年,英、德两国领事勾结,联名照会兴泉永道,要求模仿上海外国租界,在鼓浪屿设立“工部局”,以掌控鼓浪屿的行政权;1902年11月,鼓浪屿沦为各国的“公共地界”。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