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吸毒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禁毒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显示,2007年以来,被查获(登记)时年龄在17周岁(含)以下的本市(安徽省芜湖市)籍未成年吸毒人员总数达200余人次。其主要特点,一是吸食新型毒品占绝大多数,仅1人吸食传统毒品;二是女性更易染毒,约为男性的2倍;三是不少人多次涉毒,共有57人被公安机关查获两次以上,最多的1人被查获5次。
一、未成年人吸毒成因分析
(一)自身方面:未成年人特定的心理特征使其易受毒品侵害。一是强烈的好奇心理。不少吸毒未成年人是抱着“抽着玩玩”、“尝尝新鲜”、“吸一口不要紧”的心态,在毒品面前放任自己的好奇心,从而走上吸毒的道路。二是盲目认同心理。部分未成年人不慎交了“毒友”后,为了不让人留下“不合群”的印象,不计后果,参与吸毒。三是追求刺激和享乐的心理。一些未成年人把吸毒看成是时尚、前卫的行为,盲目追求刺激和快感而吸毒。四是缺乏对毒品的基本认知,偏听偏信诸如吸毒可以减肥,吸毒可以治胃病,吸毒可以解除疲劳,可以提神等谎言,尝试吸毒。五是无知的侥幸心理。绝大部分吸毒的未成年人认为偶尔在娱乐中“玩一下”,不会成瘾,没什么危害,结果“一发不可收”。
(二)家庭方面:一是家长疏于管教。吸毒人员李某的父母每天给李某50元钱,要求他不偷不抢就行了。李某读书至初三上半学期,书念不下去,又到初中二年级继续念。平时经常旷课,班主任老师多次联系李某的父母,却很少得到回音。后李某辍学,到社会上游荡,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夜不归宿,沾染上毒品。二是家长行为失范。有的家庭父母自身便无固定职业,有的家长品行不良,长期在社会上厮混,甚至有的家长自己吸毒,给未成年子女带来不好的影响。三是家庭突遭变故。一些未成年人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缺乏温暖等原因引发精神苦闷、情绪低落,试图通过吸毒麻醉自己,逃避现实。吸毒人员陶某某从小父母离异,与父亲一起生活,其父亲平时只顾自身工作,疏于对陶某某管理,陶某某自小接触社会上不良少年,染上毒瘾。2015年3月,陶某某父亲车祸身亡,悲痛之余,他再次吸毒被公安机关查获。
(三)其他方面:一是中小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打下的烙印不深。通过对一些未成年吸毒人员的个案分析感到,多数未成年人首次吸食毒品的时机都发生在跨出校门不久,甚至有的在校学生也会误入歧途,参与吸毒。二是一些社会场所见利忘义。染毒的未成年人经常外出夜不归宿,有的宾馆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照样给未成年人单独开房住宿,并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及时通知未成年人的父母、学校或公安机关,这客观上给未成年人染毒提供了空间条件。2012年3月3日夜,吸毒人员黄某某伙同他人在某宾馆吸食冰毒被查获。事后查明,当时黄某某没有身份证,年仅17岁,该宾馆照样给黄某某开了房间。三是一些媒体平台导向作用不好。例如,在前一段时间演艺明星吸毒屡见曝光时,虽然正面宣传占据了主导和主流,但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平台,仍在宣扬一些似是而非的“吸毒单纯个人行为论”、“明星吸毒特权论”、“吸毒等同吸烟论”,博人眼球,混淆视听,对未成年人极易形成误导。
二、未成年人吸毒预防措施
吸毒一口,落入虎口。一朝吸毒,终身戒毒。毒品对未成年人侵害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警醒,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尽最大努力减轻毒品对未成年人危害,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我们的下一代。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禁毒法》和加强毒品预防教育的规定,一是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配强毒品预防教育骨干教师,落实毒品预防教育课时和内容,在学生中大力加强毒品预防教育, 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吸毒是违法行为”、“毒品千万不能碰”等观念,让学生自觉远离毒品和吸毒人群,巩固“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成果。二是发挥部门协作的聚合功能。禁毒、综治、共青团、妇联、邮政等部门组织,要依托青少年法律学校、青少年维权服务站、青少年维权服务岗等阵地,结合“无毒社区”、“无毒家庭”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不让毒品进我家”、“毒品知识进万家”等活动,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三是发挥媒体平台的导向作用。大众传媒要承担开展公益性禁毒宣传的社会责任,普及毒品预防知识。各有关部门要利用网络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社交网站等未成年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禁毒宣传。
(二)进一步加强行为管控。一是学校不能厚此薄彼。有的学校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抓得紧,而对那些差生往往另眼相看,缺乏引导,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厌学、辍学,不幸染毒。某县16名未成年人吸毒人员初次吸毒被查获时,均已辍学。二是家庭不能放任自流。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抚养和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第一位重要的作用。有专家以“行为事件访谈法操作指南”为访谈工具,考察吸毒成瘾者第一次吸毒的外在因素,对家长监管孩子大有裨益。该调查认为,晚间7点至11点是高发时段;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是频发地点;朋友聚会和网络聊天等社会互动是社会原因,其规模大概是3到10人;家庭互动效果差是重要原因。三是社区不能置身事外。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组织和机制,采取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志愿活动,对特殊、特定家庭上门帮教,“学校放假、社区报到”等方式,使对未成年人的行为管控不留断档、不留空白。
(三)进一步净化空间环境。未成年人思想、情感、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易冲动、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吸毒。因此,一是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使《禁毒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关于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娱乐场所管理,组织集中整治行动,加强对从业人员教育,有效遏制娱乐场所涉毒现象。三是加强旅馆和出租房的管理,使经营者和出租人确知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给未成年涉毒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净化网络环境,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涉毒。
(何松新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禁毒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