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宛转绕江安——与江安有关的两个传奇-中国禁毒网
logo
2024 06/25 09:46:15
来源:中国禁毒网

江流宛转绕江安——与江安有关的两个传奇

字体:

  作者:沙白

  一

  造访江安夕佳山民居的那个下午,正值春深如海的人间四月天。

  弯弯山道上,同行的作家看着指路牌问夕佳山名由何而来,望文生义,我秒回五柳先生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答案对吗?对,也不对。对的是,还没走几步就看见成片桢楠林上空翩飞着成群白鹭的壮观景象。不对的是,夕佳山以前叫锡嘉山,再以前叫席家山,到了上世纪80年代,罗哲文、单士元等命名者正是看到这山色苍翠、鹭鸟纷飞的绝美画面,改字不改音,赋予此地绵远流长的“南山诗意”。

  沿着石梯拾级而上,进外朝门,一口池塘边屹立着一棵参天巨树,其后便是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素有“中国民间建筑活化石”的夕佳山民居建筑群。坐南朝北的夕佳山民居,南依安远山脉,北临层层浅丘,确乎有“千人拱手,万山来朝”大气势。跨过文魁门,大门两侧的粉墙上,火红的三角梅开得正盛,前厅高悬的“世代宏基”匾映入眼帘。整个民居建筑为悬山穿斗式木质结构,布局精巧匠心独运、挂匾悬对风雅考究、描金绘彩富丽堂皇,堪称川南民间故宫,与我多年前参观过的四川大邑刘文彩地主庄园相比,刘氏庄园因地处平原少了夕佳山民居藏珠深山的世外桃源意味。

  二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占地100余亩的夕佳山民居是湖广填四川来江安的黄氏先祖从席姓人家手中购得的风水宝地,经过十一代人的接力修建扩建使其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家族庄园。

  以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黄氏家族人才辈出。黄氏家族入川后第八代孙黄学海一生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办学、乐善好施,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恩师。刘光第赠与他的镏金巨匾“龙光永榭”至今仍闪耀在民居前厅的门楣上。第十代孙黄中美于清光绪己丑年考取恩科举人,早年任龙门书院院长,民国初年任县议事会会长,晚年专研国医,悬壶济世,著《医案》等医书三部传世。第十一代孙黄铁秋在学生时期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曾任职四川省财政厅、江安县参议院,为供子女到成都、重庆等地读书变卖过部分田产。

  据第十二代孙黄筱秋回忆,解放前他家长期要为几个秀才提供食宿,逢年过节还会给穷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发放大米。善有善报,夕佳山民居自建造400多年来,从未遭受过火患匪乱。由于庄园继承者在关键时刻懂得放手让民居收归国有,夕佳山民居在解放后做过乡政府驻地、粮站、县委党校,所以黄氏庄园在那场浩劫中,庄园的建筑结构及屋内陈设雕饰等得到了较为完整地保存,这在川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1988年,“四川省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成立,对文物来说,有了最好的归宿。

  黄家后人今何在?这恐怕是大多数来客的追问。我在曹家树编著的《话说夕佳山民居》一书中找到了答案——黄氏后代多为教师,散居在新疆、成都、西安等地。黄铁秋和弟弟黄雪香的12个子女,有4人在大学、3人在中学任教,1人在政府机关任职,1人从医。在此书的扉页上,还印有2009年作者与部分黄氏家族第十二代孙在民居的集体合影照片,人世沧桑,令人唏嘘。

  三

  当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流经云南,至四川宜宾与岷江汇流后,始称长江。当宛转江流从地处宜宾之东的江安县穿境而过,那么江安就被冠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县”。借助于长江水道舟楫之利,江安自古就有“山川土地特美,蚕桑鱼盐家有焉”之美誉。

  江山代有才人出。曾在江安为官或流寓的苏东坡、苏辙、范成大、黄庭坚、杨升庵、王士祯等古代文人骚客,给江安留下了珍贵丰厚的文化遗产。如果说溯江而上移民江安的黄氏家族集数代人之功建成的夕佳山民居铸就了一个江安创业传奇,那么,当年溯江而上就读国立剧专的浙江青年谢晋,赶赴江安就是为了赶赴一个婚恋传奇。

  容纳百川的大江文化造就江安人热情仗义、开化包容的美德。1935年10月,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创办于南京。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躲避战火,剧专由南京迁长沙,再由长沙迁重庆。由于当时重庆人满为患、物资紧缺,更因为日本侵略军凶残地对重庆实施无差别大轰炸,为了给剧专师生在乱世中安放一张宁静的书桌,位于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名县江安便成了一方福地。1939年4月,江安人民为剧专迁入江安文庙敲锣打鼓夹道欢迎。

  国立剧专六年有余的江安岁月,是剧专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江安地方史上的灿烂篇章,二者互相滋养,谱写一段佳话。想当年,小而美的江安县城走动着当年中国戏剧界的大半壁江山——曹禺、余上沅、洪深、焦菊隐、张骏祥、黄佐临、陈白尘、章泯、马彦祥、陈鲤庭、丁易、吴祖光等等。直到剧专师生步入晚年,江安仍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戏剧大师曹禺对江安始终一往情深:“我们喝过江安的水,吃过江安的粮,忘不了江安人民对我们的恩情。”

  四

  1940年,到江安后的国立剧专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其顶级的师资阵容异常强大、名声大噪,吸引了众多学子慕名远道而来。1941年,18岁的谢晋考入江安国立剧专话剧专业,为他日后的电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姻缘天注定,当19岁的谢晋在一场戏剧排练中遇到16岁的江安女子中学校花徐大雯,一场倾城之恋就此开篇。谢晋20岁生日那天在江安大十字口的酒楼上请客,剧专的同学和徐大雯等人在楼上边喝边唱,在江安引起不小反响。当时的江安县伪警察局长想纳徐大雯为妾,但徐坚决不从。局长公报私仇借口剧专学生言行有伤风化,带人将谢晋抓走,徐大雯也在次日被校方莫名其妙地开除。沧海横流方显侠女本色,江安姑娘徐大雯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在县警察局里训斥局长假公济私,要求马上放人。在徐大雯和剧专老师的奔走呼号和之下,谢晋最终被放出。谢晋对徐大雯充满了感激之情,从此惺惺相惜,历经艰难险阻最终修成正果。

  1946年秋,谢晋与徐大雯在上海举行婚礼。婚后,夫妇俩生育了四个孩子,可是除了大儿子谢衍外,其他三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些生理上的缺陷。尤其是老三谢建庆和老四谢佳庆,都患有严重的智力障碍。上天眷顾他们让这对伴侣白头到老,但也把他们推入了苦难的深渊。

  1992年,老三谢建庆因为哮喘并发症离开了人世。

  2008年8月23日,大儿子谢衍因医治无效去世。

  2008年10月18日,一代电影大师谢晋猝然离世。

  江安女婿谢晋生前特别喜欢江安的猪儿粑、黄粑、冬笋、长江鱼等小吃,还很喜欢喝江安的酒,更爱生于江安的妻子。在相伴62年的丈夫辞世之后,徐大雯将谢晋长期使用的两支笔和部份书籍及他荣获的全国劳模奖状等原件捐赠给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2009年秋,徐大雯把有200年历史的谢家老宅和谢晋故居两处房产,捐献给了浙江上虞市政府。

  在徐大雯离世前的最后几年,备受打击的她除了照顾残疾小儿子之外,还为了谢晋的名誉上过法庭赢了官司。以她江安侠女的性格,她绝不容许别人玷污自己的丈夫:“许多人只看到我年纪大,可是他们不知道,年轻时我也是个厉害角色呢。我是四川江安人,我必须站出来,还谢晋一生清白!自己的丈夫被人栽赃、名声被糟蹋,我还顾虑什么呢?!顾虑了,就不配做谢晋的妻子!”

  2016年2月16日凌晨,徐大雯在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去世,享年90岁。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他与她,做到了。

  从国立剧专江安旧址的展览室出来,天色欲晚,我伫立在安放着余上沅校长铜像的小院里,蓦然看见对面耸入云天的现代高楼,顿时生出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感……

【责任编辑:吕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