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的书架-中国禁毒网
logo
2025 05/07 10:09:09
来源:人民公安报

刑警的书架

字体:

  韩 琳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籍始终是人类智慧的灯塔。从古老的竹简到现代的电子书,阅读一直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文明、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在我眼中,刑警的书架似乎是矛盾的集合体,《法医学》与《百年孤独》挤在一起,《哈佛谈判心理学》旁边躺着《道德经》,这些纸页堆叠成的知识河流,流淌着两种逻辑——既要洞悉人性最幽暗的角落,又要守护人类文明璀璨的星光。

  凌晨3点,法医小林还蹲在凶杀案现场,勘查灯的光柱在墙面上游移,将血迹的暗红纹理放大。他的指尖悬停在一处血斑前,那些细密的飞溅纹路突然让他想起《血痕形态证据》里的那幅示意图:当凶器与人体呈45度角时,血滴会形成特定的卫星斑。他猛地直起身,用记号笔在地上画出抛物线,指向墙角的菜刀,随后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体态、行为习惯等信息。正是得益于这本业余时间啃下的专业书,让真相浮出了水面。

  侦查员老马的书柜里,历年《803精品案例》与《福尔摩斯探案集》挤在一起,像是不同时空的侦探在无声地交换信息。去年那起惨绝人寰的杀人案,老马根据现场遗留信息推断,嫌疑人应该在农村杀过猪,或者在屠宰场工作过,对解剖结构有一定了解,而且他不是第一次作案……这正是老马从1998年《803精品案例》的记载中找到破案灵感,从而准确刻画出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特点,缩小侦查范围,将嫌疑人一举抓获。

  午夜的审讯室里,新警小王第一次面对毒品犯罪嫌疑人,久攻不下的他额角青筋暴起。事后,师傅老陈递给他一本《乌合之众》,“犯罪者也是人,先读懂人性,再说破案。”3个月后的审讯室,又一名毒品犯罪嫌疑人用粗话挑衅小王时,小王想起书中关于“群体心理的伪装”的讲述: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有着特定的“魔法时刻”,“群体”表现出和自己单干时完全不一样的新特性,个人的个性和自主性直接“隐身”,在一些简单的仪式后,所有的人都变得疯狂。小王没有退缩,突然发问:“你们每次交易前都会去同一家便利店买冰红茶,对吧?”一个问题瞬间击破了嫌疑人的伪装,嫌疑人当场哑火,不可思议地看着小王,他没想到他们每次作案前习惯去同一家店买冰红茶的“仪式”,早已被警方发现……他的心理防线逐渐溃败。

  预审专家大李的床头摆放着一本《违法犯罪心理访谈录》,书中连环纵火犯的自述他反复琢磨。后来,当面对那个有纵火嫌疑的少年时,他没有先亮出证据,而是轻声念出书中一段话,“被世界抛弃的人,总想用火焰重新点燃存在感。”那一刻,少年几乎失明的眼睛仿佛看到火光。“记得吗?”大李用指节叩了叩桌面,“你被父母关在房间里,窗口的亮光是你唯一的希望……”这时,少年的泪水夺眶而出。是的,少年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而纵火,失误烧死了双亲,少年的眼睛也间歇性失明了。当大李摘下眼镜擦拭时,目光略过《违法犯罪心理访谈录》最后一页的批注,那是他用红笔写下的一句话——火焰从不撒谎,灰烬会说真话。

  档案室的灯渐次熄灭,我将一摞结案报告归档,书架上的《战争与和平》突然滑落,在捡起书的瞬间,我看见,拿破仑与安德烈公爵的肖像在月光下重叠。这个发现让我微笑:原来所有的对抗与救赎,都在这些纸页间预演过无数次。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第一缕晨光穿透百叶窗,我在那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扉页写下:“我们追捕犯罪嫌疑人,也在救赎的路上洒满星光。”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楼下警笛声交织,那是知识与正义在时光长河中的共鸣。

  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书香早已成为我们警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许某本偶然被翻阅的书,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照亮你的那束光。

  (作者单位: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

【责任编辑:杨易辰】